
冷链物流主要用来配送不耐高温的瓜果生鲜等产品,实现了不耐储藏的产品的跨区域销售。冷链物流配送能够有效的保证配送产品的新鲜度,减少产品的损耗,满足了人们对于不同产品的需求。
冷链物流的智能化。这将能够大幅提升冷链物流配送的效率,并对整个冷链物流配送进行更好的管理把控。
生鲜物流配送模式
冷链一般是分全程和半程的。通常像药品、速冻食品、冰淇淋和奶制品这类的物品需要全程冷链配送;而像肉类、水产等商品通常采用半程冷链。
冷链配送的商品,不管是全程冷链还是半程冷链,由于距离远、运输时间长,从仓库到分拨中心这一段的干线运输,必须冷运。像一些水果类商品会使用常温配送,但通常会在包装上下功夫,并且配上冰袋。
冷链物流三防窜货系统大类技术
一般来说,冷链物流会涉及以下三大类技术:
1、移动制冷技术。包括制冷剂、制冷系统、温控系统及干冰、冰块等辅助保冷措施。
2、保温技术。包括冷藏集装箱、保温箱、保温袋、冷藏箱及各类保温包装手段及密封措施等。
3、智能监控系统。主要用于对冷链储存、运输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,包括温湿度传感器、RFID、GPS及软件管理系统。
比较重要的第三点:智能监控系统。
智能监控系统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掌握实时温湿度,避免货物变质造成损耗。
因为药品也好,冰淇淋和奶制品也好,都需要从产地预冷、自动化冷库贮藏、全程冷链运输以及末端配送的冷链配送全过程。而每一个过程,都要通过不同的温区保存好生鲜产品。这就需要对库房温湿度实行防窜货系统24小时连续、自动的监测和实时记录,针对不同的温区进行环境温湿度的自动监测和数据采集,以及确定每一仓间或库房应设置多个温湿度监测设备。
除了在冷库(仓储环节)的应用外,像车辆(运输环节温湿度监控、定位)、生产车间(基站定位+温湿度检测)、门店(销售环节的温湿度监控)均可以使用。
物联网时代 冷链物流的智能化
借助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,实现冷链物流的智能化。这将能够大幅提升冷链物流配送的效率,并对整个冷链物流配送进行更好的管理把控。
但在实际应用,还有一些难题有待解决,如预约难,功能单一,安装维护成本高,效率低下等。
首先,目前大多数的监控设备是有线的设备,在安装的过程中需要穿孔走线,导致安装复杂实防窜货系统施难度大,且耗时,尤其冷库环境下的安装更是“难搞”,大大影响了运输效率。
其次是近些年随着无车承运人模式的兴起,运力发生新变化,外协车辆比例攀升,且不讲安装维护难或易,安装费用谁承担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。
另外,据了解,局限于单点采集数据也是现在行业的普遍趋势。外协车辆的管理往往采用便携式设备,数据采集相对单一,例如便携定位设备,只能采集位置;便携温湿度设备能采集温湿度数据,但得不到精准位置。
那么,如何能实现多维度状态采集的应用需要呢?
那就是,移动化(无线),标签化,多功能化。
第一,在冷链车车厢或者冷库等场景下,各点温度不是完全均匀和统一的,因此多点监控是一个需求点,例如靠出风口的温度低,货物可防窜货系统能没问题,但是靠车门的可能有问题。
第二,目前第三方物流很多时候都不是使用自有的车辆,而是使用社会的运力,要解决温度管理需求,拥有一些移动式的设备很重要。同时,监测设备也可以配置GPS模块,通过GPS和GIS技术,监控中心可以对集装箱车辆进行地理位置定位和调度。
第三,理想状态下,从车间到运输、仓储、销售,在货物中转中,如果有标签跟随,就可以追溯到整个周期的安全情况。如果温湿度变化超出一个预先设定的范围,比如20℃——30℃,系统自动给出预警。如果曲线中间有一段记录是明显低于20℃,此时可以根据此一时间查询相应的地点和外在环境,以便于探究相应的温湿度变化原因。
第四,从将来来看,除了采集温湿度控制,防窜货系统通过软硬件还可以实现对环境温度的智能化控制,例如冷库打冷智能化。将来会通过一些控制类的标签设备,可对制冷系统进行控制。后台实时分析冷库温度情况,在需要打冷时,自动通过设备远程控制冷机打冷。同样地,门店、车辆其实也一样可以做到。
